1、梁、柱的混凝土強度檢測 采用混凝土回彈儀檢測梁、柱的強度時,被檢測混凝土的表層質量應具有代表性,且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齡期不應*過相應技術規程限定的范圍;測區面積宜在20×500px范圍內,表面應清潔平整、干燥。如果測區表面有疏松層、浮漿、油垢、涂層以及蜂窩麻面時,可用砂輪清除疏松層和雜物,并清干凈殘留的粉末或碎屑。測區應均勻布置在可測面上。相鄰兩測區間距應控制在2m以內,測區離構件端部或施工縫邊緣的距離宜在0.2~0.5m范圍。測區**考慮布置在構件的的兩個對稱測面上,也可只選在一個可測面上;同樣測區**布置在混凝土澆筑側面上,條件不允許時可布置在砼澆筑的表面和底面上,構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布置測區,且必須避開預埋件。如遇到薄壁小構件時,則不宜布置測區,因為薄壁構件在彈擊時產生的振動,會造成回彈能量的損失,使檢測結果偏低.如果必須檢測,則應加以支撐使之有足夠的約束力時方可檢測.此外,用回彈檢測的混凝土構件還要注意其表面是否清潔、平整,不應有疏松層、浮漿、油垢、蜂窩、麻面等等。所以,我們必須規范每一個檢測項目的操作過程,從而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配筋及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
2.1采用鋼筋探測儀器對鋼筋位置、保護層厚度、直徑、數量等項目進行無損檢測,鋼筋位置、保護層厚度和鋼筋數量,宜采用非破損的雷達法或電磁感應法進行檢測,檢測前應先對被測鋼筋進行初步定位。將探頭有規律的在檢測面上移動,直至儀器顯示接受信號*強或保護層厚度值*小時,結合設計資料判斷鋼筋位置,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基本重合,在相應位置做號標記。按上述步驟將相鄰的其他鋼筋逐一標出。
2.2設定好儀器量程范圍及鋼筋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鋼筋影響較小的位置,并應避開鋼筋接頭,讀取指示保護層厚度值Cti。每根鋼筋的同一位置重復檢測2次,每次讀取1個讀數。
2.3對同一處讀取的2個保護層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時,應檢查儀器是否偏離標準狀態并及時調整(如重新調零)。不論儀器是否調整,其前次檢測數據均舍棄,在該處重新進行2次檢測并再次比較,如2個保護層厚度值相差仍大于1mm,則應該更換檢測儀器或采用鉆孔、剔鑿的方法核實。
2.4 當實際保護層厚度值小于儀器*小示值時,可以采用附加墊塊的方法進行檢測。宜**選用儀器所附的墊塊,自制墊塊對儀器不應產生電磁干擾,表面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大于0.2mm。所加墊塊厚度C0在計算時應予扣除。
2.5檢測鋼筋間距時,應將連續相鄰的被測鋼筋一一標出,不得遺漏,并不宜小于7根鋼筋,然后量測*1根鋼筋和*后1根鋼筋得軸線距離,并計算其間隔數。
3、混凝土碳化深度檢測混凝土土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高堿性物質(主要是氫氧化鈣)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發生化學反應的現象。由于混凝土碳化是在混土碳化是在混凝土的構件外表面及表面下形成一個堅硬的碳化表皮,所以又稱為混凝土“表面碳化”,碳化深度,可用合適的工具(如鉆、鑿子)在測區表面形成直徑約為15mm的孔洞,其深度約等于保護層厚度,然后除去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能用液體沖洗。用濃度為1%的酚酞酒精溶液立即灑在孔洞壁的邊緣處,再用鋼尺測量自混凝土表面至深處不變色、(未碳化部分呈紫紅色)有代表性的交界處垂直距離1~2次,該距離即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值。每次測讀至0.5mm。 在測區中選取n個碳化深度測點,得到相應碳化深度測量值,即可進行平均碳化深度值的計算。